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其他  >  正文

U时代网络融合

作者:夏竞辉
来源:《中国电信业》
日期:2007-09-14 09:57:59
摘要:21世纪初,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全新网络架构——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快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如果说,传统的电信网实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从而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那么,互联网的普及则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空间。21世纪初,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全新网络架构——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快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U网络崛起:意在“4A”化通信 

  取意于拉丁语Ubiquitous的U网络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对此,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 

  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U网络不是指某个具体的物理网络,而是指一个IT环境。首先,无论在何处使用,无论使用模式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U网络都能提供永远在线的宽带接入。其次,U网络不仅能够连接通用的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也能连接移动电话、PDA、游戏机、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电视机、信息家电、RFID标签以及传感器等各种信息设备,这些设备通过IPv6协议连接到网络中。再次,U网络能够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处理文本、数据和静态图像,还能传输动态图像和声音。它能够实现安全的信息交换和商务交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与此相对应,《在日本建立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一文的作者Teruyasu Murakami提出了实现U网络社会的三大途经: 

  其一,建立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在这个网络体系构架下,无论使用者是在电脑前、厨房里,还是在便利店购物,或是在火车站候车,他都能通过便利的方式连入网络。换句话来说,“无所不在的网络”在固定宽带接入的基础上加入无线和移动功能,为用户提供完善、丰富的接入手段,使网络能够随时随地被用户使用。 

  其二,设计无所不在的终端平台。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里,终端将是形态多样、功能丰富、携带方便并具有一定智能的,它们是用户与无所不在的网络交互的直接界面。 

  其三,开发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应用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的最高层次,也是最终目的。这些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活品质,为现有的数字化内容开拓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也能引发出新的终端使用形态,扩展原来的IT价值链,形成增值应用;还能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数字服务领域,从而满足人们对诸如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可以预见,在U网络社会中,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实现无缝连接,软件、硬件、系统、终端、内容、应用实现高度整合;在U网络社会中,网络将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之中,网络将不再是被动地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主动提供服务。 

  U网络演进:寄于新“三网融合” 

  新技术正在推动曾经的科学构想走向现实,而科学构想又为现实的网络演进指出了方向。在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的U网络架构下,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之间,固定网、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之间,新的“三网融合”正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加速推进,“三网融合”奏响了“三重奏”,为可以预见的U网络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走向融合 

  ——奠定“无所不包”的网络基础 

  场景一: 

  当你出差或旅游回家后,打开电视,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节目,控制节目的进度,收看曾经错过的直播球赛、自己喜欢的歌唱比赛或电视剧。融合的IPTV业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看电视的人真正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人,完全做到了对内容和播放时间的自由控制。 

  在向U网络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融合是其他网络融合的物理基础。通过三网融合可以充分利用电信网络资源来传送各类视听节目,从而丰富网络信息内容;通过三网融合可以把电视机作为宽带终端,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服务。只有实现这三网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极大共享,为社会提供满足各种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从而为构建“无所不包”的U网络奠定基础。 

  当然,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是原有的网络经改造或升级具备提供多种综合业务的能力,能够实现不同网络在业务层面的互补,其本质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不是由融合后的某种网络完全替代目前的某个网络。三网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目前,新兴的IPTV业务为三网融合提供了一条最为高效的途径。  

  在我国,推进三网融合一直是政府和产业届不懈努力的方向。2001年3月,九届人大在“十五”计划中提出:“按照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思路,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6年3月,十届人大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向信息社会迈进奠定坚实基础。”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普遍关注下,三网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固定网、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走向融合 

  ——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 

  场景二: 

  如果你想参观博览会,不妨拿出手机直接访问博览会的门户网站,通过博览会的流量监控系统查看展馆入口处的观众情况。然后,通过手机发送信息购买博览会的电子门票。在展馆,你可以用手机拍好照片,并且直接上传到你的个人博客中,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U网络的基本含义是指创造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可以在不意识到网络存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而要创造这样的网络环境,需要实现网络的无缝连接和覆盖,这就为现有的通信网的演进指明了方向。目前,由于软交换技术的成熟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创新,固定网、移动网、无线接入网逐步走向融合,这种融合也为电信运营商进一步满足信息化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 

  固定网和移动网:在演进中走向融合 

  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融合(FMC)是指在不断演变中的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在网络和业务方面逐渐趋向于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相似或相同,在技术上体现为协议规范、网络架构等方面的一致性,在运营上体现为运营或经营模式的相似性。FMC允许用户使用同一终端、从任何网络接入、享受相同的服务,使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账单的前提下,在户内能够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在户外可以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通信,使终端能够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实现无缝漫游。 

  就网络架构而言,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发生在网络的不同层面,主要是在业务层面、控制层面、承载层面、接入层面和支撑系统等五个层面。从全球FMC整合的发展及中长期规划来看,FMC整合分为三个层次:业务的融合、终端设备的融合、核心网络的融合。其中,核心网络、控制层面的融合是固定、移动网融合的核心内容,而业务的融合是固定、移动网融合的最终目的。 

  从理论上说,FMC是固、移运营商的共同需求。对固网运营商来说,FMC可以说是阻止用户离网、话音业务盈利下降以及阻止移动对固网侵蚀的有效手段。对移动运营商来说,FMC可以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市场。从实际上看,由于受收入下滑、后继业务乏力的影响,固网运营商对FMC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在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的大潮下,许多国际知名的电信运营商在过去几年里启动了FMC服务。2004年7月,英国电信发起成立了FMCA(固定移动融合联盟),极大地推动了FMC的发展。该联盟的成员包括NTT DoCoMo、英国电信、韩国电信、瑞士电信、澳大利亚电讯等众多的国际电信运营商。2005年6月,英国电信推出全球首个固移服务——Fusion。Fusion不仅实现了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的自由无缝切换,而且可以让用户享受固定网络的低廉资费和更丰富的业务应用。 

  在我国,2004年12月,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兴通讯、UT斯达康、华为等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固网和无线终端联盟。该联盟是以固网运营商为龙头,从终端方面推进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今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基于QBOX平台,分别推出了“我的e家”和“亲情1+”,就是捆绑固话、宽带、小灵通及增值新业务的业务组合。 

      公众移动网与无线接入网:在融合中实现互补 

  当由ITU主导的公众蜂窝移动通信持续发展并向3G全面演进之时,由IEEE主导的宽带无线接入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业界普遍认为,将宽带无线接入与公众移动通信结合才能形成明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推动宽带无线接入与公众移动通信融合发展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在融合的架构中,公众蜂窝移动通信是主干,各种宽带无线技术将成为枝叶,将移动网络打造成“无所不在”的网络,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于“高速无缝接入”的需求。公众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的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业务应用。从丰富多彩的个人业务到日益崛起的行业应用;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到人与机、机与机之间的通信,无线业务应用趋于多样化。日益多样化的无线业务应用,展现了无线信息社会的美好未来,勾画出“无所不在”的网络蓝图。 

  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走向融合 

  ——打造“无所不能”的物联网络 

  场景三: 

  你在超市里选定物品之后不用再排队等候结账,而只需推着满车商品走出大卖场就行了,因为商品上的电子标签会将商品信息自动登录到商场的计价系统,货款也就自动从你的信用卡上扣除了;当你从冰箱中取出一罐可乐饮用时,冰箱会自动读取这罐可乐的物品信息,即刻通过网络传输到配送中心和生产厂,于是第二天你就会从配送员的手中得到补充的商品。 

  正如互联网把世界上不同角落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样,采用了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也将带来另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各种短距离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与公众通信网络的日益融合,一个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的“物联网”概念正在为人们所关注。   

  2005年11月,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公布了一份题为《物联网》的报告,报告预测,物与物之间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物联网”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物联网的概念是以RFID技术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互联网更为庞大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基于目前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再过20年,我们身边的各类物品都有可能“升格”为“网民”,被人类实时定位、追踪和监控。《物联网》报告第一作者劳拉·斯里瓦斯塔瓦说:“我们现在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入口处。互联网是人们之间通信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段,现在,互联网不仅能把人与所有的物体连接起来,还能把物体与物体连接起来。” 

  目前,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了现实应用。雀巢公司在法国和英国的数百个冰激凌自动售货机上安装了无线通信系统,每天发送销售报告并向操作人员发出补货通知。加拿大火车和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公司在英国的1000辆有轨车上加装了无线装置,以传输大量的预防性技术保养数据。荷兰皇家菲利浦电子公司则打算在其从娱乐设备到医疗系统的所有产品中都安装无线连接装置。 

  物联网的兴起将从真正意义上推动U网络实现“无所不能”,给电信运营商、零售商等各类企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令人激动的变化。   

  对于老百姓来说,把个人物品连接到网络中将意味着现实世界越来越容易通过虚拟设计来进行管理,厨具保存、食物采购等衣食住行都会变得更为方便。 

  对于运营商来说,通过把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嵌入各种器件和日常用品之中,物联网将以全新形式的通信模式开拓出无限宽广的市场空间。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08年,运营商从传输机对机数据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将高达100亿美元。目前,Sprint集团和新加坡电信等大型运营商都已开始关注这一市场,法国电信子公司Orange更热衷于机对机通信业务。今年4月,该公司公布了一项名为“机对机连接”(M2M Connect)计划,公司负责商务解决方案业务的副总裁菲利普·伯纳德指出,3年后,机对机通信业务将占到该公司数据传输总量的20%左右。可以预测,物联网不仅可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也将为传统的通信产业带来传统应用范围之外的市场机遇。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现实途经,我们就会发现U网络离我们并不遥远。技术的变革推进了网络的融合,网络的融合又催生了全新的业务。随着网络演进与融合进程的加速,一个崭新的智能化的U网络世界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