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物流  >  正文

基于供应链流程优化的信息技术采纳

作者:安利平
来源:CIO时代
日期:2009-09-15 10:03:16
摘要: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中管理信息流和产品流的重要工具.许多文献讨论了组织的信息技术采纳问题.尽管组织是供应链的基本单位,但是有必要研究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对信息技术进行采纳。
  信息技术采纳是近年来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有些研究是集中在个人层次,主要分析用户的态度和信念、社会规范、用户功效和任务,技术的适合度对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包括的理论模型有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等”。组织层次的信息技术采纳可以被认为是多层次的技术学习过程。

  Carayannist讨论了组织在技术学习中的三个维度: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研究与开发学习、在模仿中学习。Rogers将技术的选择与采纳过程分为知识、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五个阶段。此外,早在1973年,Nolan提出了信息技术阶段假设,该理论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Nolan在1979年将四阶段模型扩展为六阶段模型。由于该理论主要依据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所以被批评为缺少行为与机理方面的理论基础。而Rogers从行为学角度解释了Nolan关于信息技术渗透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呈现为S形曲线的统计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企业单独进行技术创新不一定会获得优势,因此相互竞争的企业间开始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创新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供应链的节点企业能共同改进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决定竞争力。创新不再是供应链中某个企业的主要任务,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创新。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运作的支撑平台和基础,使企业间的通力合作成为可能。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技术的采纳和创新活动在改造供应链流程、优化运作环节、降低供应链成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技术采纳强调集成的管理,需要协调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链条上的企业必须改变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运作模式及传统的衡量标准,并且要求企业抛开以往互相封闭、狭隘竞争的模式,自愿地共享信息并共同规划,把各个企业的优势整台起来。

  1 供应链的信息技术评价与采纳过程模型

  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职能上的卓越只有体现在职能对其所服务的流程做出贡献时才是有意义的。但是,许多公司采取的孤立的流程优化措施

  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效果。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伙伴之间的流程整台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在供应链流程的界定、执行和评价方面取得一致。因此,在供应链层次的技术采纳与创新是流程导向而不是职能导向。

  供应链流程优化的依据是:分析供应链流程是否为顾客刨造价值州。常用方法是利用表示和分析业务流程的工具将流程展开,然后考察以下问题:有冗余的流程吗;哪些环节被重复执行;哪些环节可以被删除而不影响最终结果;哪些环节可以被简化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

  技术是供应链流程优化的根本驱动器。互联网、轨道卫星通信和先进的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

  而,对诸如RFID(射频识别)这样的新型技术的投资效果进行量化很困难,因为没有标准化的研究可以利用,新技术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对供应链流程评价指标的影响,其目标是开发一个概念化的过程来对相关的信息技术采纳项目确定优先顺序,而且对每个可选方案提供其对生产率改进的估计值。我们提出的技术评价和采纳过程如下:

  (1)发现问题,选择需要优化的流程,确定优化的目标

  承担流程优化任务的工作小组识别问题领域并提出需要改进的候选流程。候选流程可能需要进一步由现场主管进行确认。流程选择完毕后,需要明确定义流程优化的目标。

  (2)研究、分解和记录现有的流程

  对现有流程需要通过观察、阅读训练手册、放映录像、访谈操作人员及其主管等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利用流程图等工具将流程表示出来。我们需要了解流程中哪些步骤是常规的。哪些是非常规的。可以通过录像等手段对流程进行计时,确定不同的步骤所需的时间、哪些步骤容易延迟。

  对流程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我们继续将流程分解为子流程。这需要定义流程的层次树,其中树的根节点表示整个流程。根节点被分解为许多部分,

  或孩子节点,这些节点又被进一步分解,等等。这一步可能将导致几千个活动,是最耗时间的步骤。

  在这方面,供应链协会(scc)开发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模型)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了描述与分解。SCOR模型将供应链分为五个主要的管理过程,即计划、采购、制造、配送和退货。每个过程及其分解后的子过程都有一个标准化的代号、都有明确定义的绩效衡量指标。这样,SCOR模型就为供应链流程的描述、评价和优化提供了一种工具。

  (3)对流程的未来状态进行可行性评估

  这一步需要结合客户现有的技术基础设施评估技术采纳后能够带来哪些优势,从而确定经济高效、性价比高的策略;或者需要评估将信息技术集成到现有架构中的技术可行性。对信息技术采纳后的功效需要进行假设,在此基础上评价对目标设定的测度指标的改进。理想的未来状态可能不止一个,例如,可以假设信息技术广泛被行业采纳或只被某个公司采纳后的功效。信息技术采纳后的业务流程需要重新设计,这是一种实验性和反复性的工作,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

  (4)建立解决方案,进行典型试验

  对于投资大,影响范围广的技术采纳活动,需要对我们选定的解决方案进行典型试验,包括解决方案的架构、集成硬件和应用程序。

  (5)对优化的流程进行分解

  通过对优化流程的分解,可以识别哪些步骤是原有流程(优化前的流程)中步骤的特化,即这些步骤是从原有流程中继承下来的。还需考察从原有

  流程中消除了哪些步骤、增加了哪些新的步骤。这些工作将简化对优化后流程指标数据的收集。

  (6)收集或估计优化流程的测度指标数据对优化流程进行分解并记录完毕之后,就需要收集优化流程的测度指标数据,对技术采纳前后的流程进行比较,生成关于生产率和成本的报告。由于流程的分解包括大量的步骤,为每个步骤分别收集其各个指标的数据相当困难,有时我们需要利用关于流程的知识来估计相关的数据,或者和改进前的流程和步骤的指标数据相比较进行估计。例如,对于流程的时间指标,“扫描条形码”这样的步骤一般非常迅速:然而,步骤“将条形码标签粘贴到托盘上”所需的时间就相当不同,这可能取决于操作员需要经过的从条形码打印机到托盘之间距离的长短。

  (7)利用估计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完毕之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的各种需求建立多种模型进行分析,包括供应链的生产率分析、价值分析、灵敏度分析等等。

  (8)实施

  该阶段需要落实人员、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条件,检验信息技术采纳后的效果。

  2 举例:采用RFlD技术优化供应链

  在传统的供应链中,由于信息的传递一般只在相邻的环节中发生,而且每个环节传递信息都要以大量的货物盘点作为依据,盘点需要的时问延长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周期,因此最底层的客户将信息反馈到顶层制造商那里时,就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延迟,使得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没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制订生产计划的盲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增加大量的库存,以维持终端客户和制造商之间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供应链因此就会增加成本。由于信息的延迟,在制订生产计划时无法反映出最及时准确的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计划是根据前一时期的客户需求所制订的,产量与需求不能完全吻合,预计的订货量与实际的需要量相比不是过大就是过小,“牛鞭效应”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另外,盘存工作完全由人力完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带来一些误差,由于整个供应链流通的规模很大,这些错误信息带来的损失会被进一步放大。

  近年来,RFID技术因其所具备的快速扫描、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安全性高、远距离读取等特性而备受关注。RFID系统主要由阅读器、电子标签和主机系统构成。阅读器与电子标签可以进行双向通信,同时接受来自主机系统的控制指令;电子标签内置射频天线,用于和阅读器进行通信;主机系统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而开发的应用系统,它可以有效地控制阅读器对标签信息进行读写,并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统计与处理。主机系统可以集成到现有的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

  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与产成品的生产、运输、存储、配送、销售、退货处理和售后服务等所有供应链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它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大幅提高货物和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和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

  文献“介绍了RFID技术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是如何使用的:

  (1)产品信息被编码到射频标签中,标签被制造商贴在商品和/或包装盒以及货盘上。

  (2)当货盘或商品出库时,一个固定的阅读器就产生无线电波来激活射频标签。这样就传播出它们的代码信息。

  (3)每个标签将EPC传输到对象名服务(ONS)数据库中.在那里找到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地址。然后,通过互联网将EPC数据传输给他们。在零售商一方的使用可以归结如下:(1)当产品抵达零售商那里时,阅读器在入口处对其进行检测。使用阅读器的货架在任何存储地点都可以检测产品。库存信息总是保持最新。 (2)当产品库存下降到很低时,使用阅读器的货架就通知零售商的数据库需要订购更多的商品。制造商就接到自动生成的再订货需求。(3)在仓库中,标签用于库存计数、防盗、找寻产品等。也可用于加速检验。(4)制造商工厂对订货进行处理。

  在运用RFID技术的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实时信息在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传递。不再需要计算库存,所有的业务伙伴可以查看库存信息。这种透明性可以在供应链层次中进行传递。因此,采用RFID技术可以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如下优化:(1)在零售商一方,当贴有射频标签的产品需要进货时,货架上安装的扫描器就通知仓库需要再进货。(2)零售商的库存管理系统追踪并连接备用存储和仓库存储,迅速提出补给计划并提供精确的实时数据。(3)零售商的库存管理系统和一级供应商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连接。由射频标签报告的需求信号在整个供应链内迅速传播。(4)一级供应商的物流软件利用GPS定位器跟踪运货汽车及其射频标签阅读器的内容。主管需求的管理人员可以变更汽车路线来满足紧急的需求。(5)为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的二级供应商也利用射频标签和阅读器,保证了一级供应商和供应链的下游几级企业的应变力,并使供应商具有精确预测需求和产量的能力。

  采用RFID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每个相邻环节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电子标签中进行的数据实时更新,如订货量的改

  变、原料来源的改变等。这种及时准确的信息可以实现以最小的货物仓储量满足客户的订货要求,减少了相应的存储和运输成本。所有的信息采集都是自动的,不需要人工干预,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还使采集到的信息产生错误的可能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另外,RFID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RFID标签上的信息动态及时地反馈到互联网上,供应链各节点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及时的决策信息,所有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实时的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商品的制造和流通成本。

  RFID技术也具有某些局限性。对于小型公司,目前系统的成本太高。无线电频率干扰和RFID技术的作用限制范围(30~50英尺)也会产生问题。

  这些局限性在将来会减少。有关客户隐私是另外一个问题。对通用标准是否能达成协议、RFID技术和现有信息系统的连接也存在问题。

  3 结束语

  我们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评价和采纳的过程模型。该模型是概念框架性质的,模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许多方法、技术和工具可以选择。模型涉及的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信息技术采纳中的测度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变化对采纳行为的影响等,对于供应链中影响信息技术采纳的行为因素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也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