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轻量级
  • 对于轻量级RFID系统的认证协议的研究,既要考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的安全性问题,又需要兼顾系统在计算量、存储量和通信量等方面的硬件资源限制。该文针对现有的轻量级RFID安全协议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SASI的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并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 针对植入式RFID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约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椭圆曲线密码(ECC)和轻量级Hash函数的双向认证方案。在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进行通信时,首先利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法对阅读器身份进行认证和验证;然后使用Quark轻量级哈希算法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对标签身份进行认证和验证,减少了密钥和公钥的数据量,从而降低了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案,本文提出的认证方案能有效抵抗与植入式RFID系统相关的攻击,安全等级更高。此外,该方案还降低了约48%的通信开销和24%的内存空间需求。
  • 针对RFID标签在认证授权及所有权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私问题,结合类编程思想和重载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重载的RFID标签所有权转换协议.其要点为:在PUF部件的基础上改进伪随机序列生成器的迭代机制,以芯片产生的自编译扩展因子增强输出的随机性;为通信双方构建轻量级候选函数集,利用面向对象编程中的“重载”原理实现所有权转换过程中算法的动态执行.协议安全性及计算开销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新协议在认证授权的基础上提供标签所有权的安全转移,与同类协议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计算开销.
  • 针对现有的RFID安全协议计算成本较高及无法抵御完全的主流RFID攻击,提出一种基于秘密身份与单向hash函数的轻量级安全协议。第一阶段,标签向数据库注册,数据库为标签分配一个一次性的秘密身份与一个唯一的秘钥;第二阶段,基于一次性秘密身份与单向hash函数进行标签-阅读器-数据库之间的双向认证,实现了对各种攻击的检测与抵御能力。最终,将本协议与近期性能较好的双向认证协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协议与其他协议的计算成本、内存需求接近,且具有完全的攻击抵御能力。
  • 随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安全与隐私问题成为制约RFID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标签的成本,有一些基于位操作的超轻量级安全认证协议被提出,但仅仅利用位操作的超轻量级安全认证协议安全性不能很好保证。本文针对改进的LMAP+安全认证协议不能够抵抗跟踪攻击和完全泄露攻击的问题,融合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提出新的轻量级算法,新算法能够抵抗追踪攻击、完全泄露攻击和标签克隆攻击等攻击方法。
  • 基于对这些不同RFID应用系统的共同特征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轻量级应用程序框架。分析了RFID系统中间件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和需求,设计开发一个基于Web Service的RFID系统框架,采用的.NET技术。实验和测试该轻量级框架在标签应用系统中的实用型。
  • 无线射频识别(RFID)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远的将来将进行产品级大规模应用进入Et常生活。如果说标准问题与标签价格是阻碍RFID技术推广所面临的两个难题,那么安全与隐私问题便是RFID这项技术是否能够进行行业应用的关键。由于RFID标签强大的追踪能力,RFID的广泛应用也势必给消费者带来新的隐私威胁问题。这种环境下隐私保护问题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RFID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 针对嵌入式系统的特点,研究了轻量级的嵌入式RFID中间件ERM的体系结构。在ERM体系结构指导下,实现了运行于嵌入式平台的RFID中间件。该中间件体积小、功耗低、占用资源少、性能高,能够满足食品溯源系统的应用需求。
  • 为了实现超高频(UHF)读写设备的远程实时交互功能,本文基于以太网网卡芯片ENC28J60和超高频射频识别芯片AS3990,利用LPC2138作为主控制器,实现了超高频网络读写器的软硬件方案设计。在读写器上移植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和轻量级IP协议LwIP,使读写器可以连入互联网,实现了读写参数远程配置和数据实时交互,满足了快速发展的RFID产业对UHF读写器多样性需求。
  • 本文分析现有的数据库访问中间件的现状,在物流仓储综合支撑平台中应用轻量级的ORM框架,介绍数据访问中间件的使用,通过具体实例表明,使用数据访问中间件可以简化数据存取访问过程,使扩展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并可以最大限度的不影响上层的应用程序的结构,减少系统维护的难度。
  • 当前射频识别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_32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其安全性越来越得到重视.首先分析了RFID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介绍了几种物理安全机制.并对RFID协议进行研究,探讨了RFID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证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