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S函数
  • 任何通用的RF器件,不论是混频器、放大器、隔离器或其它器件,其邻道泄漏比(ACLR)都受器件三阶互调失真(IM3)的影响。可推导出器件的IM3与三阶输出交调截点(OIP3)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估算ACLR的公式推导,ACLR是IM3的函数。
  •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发射或电磁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进而自动识别和获取目标对象信息数据的技术。作为一种稳定、可靠、快速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的新兴技术,RFID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突显其强大的实用价值。但RFID技术在安全隐私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本文在已有的RFID协议基础上,通过分析其执行过程及优缺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Hash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并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和比较。
  • 由于RFID系统及设备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及使用开放的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带来许多安全问题,目前还缺乏安全、高效、实用的低成本RFID安全协议。本文对现有几种典型的安全协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安全缺陷和漏洞。针对基于分组索引的RFID安全协议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最优分组方案,使其索引的时间复杂度降为最低,同时采用随机数、Hash函数、标签与后端数据库共享密钥机制等,解决了RFID中的隐私保护、跟踪、欺骗攻击、前向安全、后向安全、妥协攻击等安全性问题。
  • 为了提高大规模RFID系统的认证效率,通过分析现有RFID系统的认证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一套基于Hash函数的改进协议。向RFID读写器加入过滤规则,能够有效过滤恶意和无效的认证请求;对标签的访问计数器值的分层化、更新和重置,可以有效提高后端数据库检索数据的命中率。通过分析和测试,该协议能够有效抵御假冒攻击、重传攻击等不安全问题,有效提高RFID认证的效率,降低认证服务器计算负荷。
  • 提出了一种CPU卡低层读写驱动接口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MCU的通用I/O引脚直接驱动CPU卡的方式实现。首先分析了CPU卡的接口特性及传输协议,介绍了方案设计时对MCU选型的注意事项和ESAM安全模块的功能及作用;接着基于Microchip公司的PIC16LF1946芯片,完成了方案中硬件接口设计和软件接口函数设计;最后对方案中给出的设计进行实现和接口验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符合ISO7816标准的要求,能高效实现CPU卡的读写。
  • RFID网络是物联网中物体身份识别的重要方案,RFID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安全性。已有的RFID隐私保护算法均需要线性地搜索后端的数据库从而识别某个标签,因此后端数据库的计算复杂度与延迟较高。对此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提出一种无需数据库搜索操作的低计算复杂度隐私保护算法。首先,采用PUF安全地保存标签的秘密信息以抵御妥协攻击;然后,数据库端仅需要3个哈希运算与两个异或运算,计算复杂度为O(1)。最终,基于Vaudenay的RFID隐私安全模型分析本算法的性能,结果显示其具有最高的隐私等级,同时计算复杂度最低。
  • 针对植入式RFID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约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椭圆曲线密码(ECC)和轻量级Hash函数的双向认证方案。在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进行通信时,首先利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法对阅读器身份进行认证和验证;然后使用Quark轻量级哈希算法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对标签身份进行认证和验证,减少了密钥和公钥的数据量,从而降低了计算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案,本文提出的认证方案能有效抵抗与植入式RFID系统相关的攻击,安全等级更高。此外,该方案还降低了约48%的通信开销和24%的内存空间需求。
  • 针对RFID标签在认证授权及所有权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私问题,结合类编程思想和重载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重载的RFID标签所有权转换协议.其要点为:在PUF部件的基础上改进伪随机序列生成器的迭代机制,以芯片产生的自编译扩展因子增强输出的随机性;为通信双方构建轻量级候选函数集,利用面向对象编程中的“重载”原理实现所有权转换过程中算法的动态执行.协议安全性及计算开销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新协议在认证授权的基础上提供标签所有权的安全转移,与同类协议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计算开销.
  • 针对现有的RFID安全协议计算成本较高及无法抵御完全的主流RFID攻击,提出一种基于秘密身份与单向hash函数的轻量级安全协议。第一阶段,标签向数据库注册,数据库为标签分配一个一次性的秘密身份与一个唯一的秘钥;第二阶段,基于一次性秘密身份与单向hash函数进行标签-阅读器-数据库之间的双向认证,实现了对各种攻击的检测与抵御能力。最终,将本协议与近期性能较好的双向认证协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协议与其他协议的计算成本、内存需求接近,且具有完全的攻击抵御能力。
  • 随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安全与隐私问题成为制约RFID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标签的成本,有一些基于位操作的超轻量级安全认证协议被提出,但仅仅利用位操作的超轻量级安全认证协议安全性不能很好保证。本文针对改进的LMAP+安全认证协议不能够抵抗跟踪攻击和完全泄露攻击的问题,融合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提出新的轻量级算法,新算法能够抵抗追踪攻击、完全泄露攻击和标签克隆攻击等攻击方法。
  • 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在复平面可以表示为复频域的函数。根据奇点(SEM)展开(留数)方法,计算对目标物体的散射奇点(留数),进行射频识别(RFID),是射频识别的新思路。通过FEKO软件,对蝶形无芯标签结构进行仿真得出该结构散射场。仿真的结果显示该结构具有开槽数量多、极点分布规律、数据容量大、易于实现等优点。
  • 本文使用NI公司开发的LabVIEW软件来编写软件无线电的代码,LabVIEW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开发环境之一,其在通信仿真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用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又称“G”语言)编写程序,产生的程序是框图的形式。LabVIEW 也是通用的编程系统,有一个完成任何编程任务的庞大函数库,包括数据采集、GPIB、串口控制、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及数据存储等。可以增强研究和开发人员构建自己科学和工程系统的能力,并提供实现仪器编程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便捷途径。
  • 提出了一种基于ID变化的RFID安全协议,由于使用单向Hash函数,从而使数据存储机制很好地解决了阅读器和标签数据不同步的问题,有效地防止了非法读取、位置跟踪、窃听、伪装哄骗、重放等攻击。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前向安全,效率高,安全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标签数目较多的情况。
  • 物联网RFID技术的发展,一直受限于其安全性和有限的计算能力。通过构造具有双向认证的叛逆追踪协议,提高了RFID系统的安全性,降低了对信道的安全要求;通过构造基于单圈T函数的叛逆追踪方案,利用T函数在效率上的明显优势,来适应RFID系统有限的计算能力。改进的RFID双向认证叛逆追踪协议,在保持原有的叛逆追踪次数线性、黑盒子和高效率的基础上,具有抗重放,防假冒,保护隐私和可用于不安全信道的优点。
  • 介绍了上位机与飞利浦LPC2364系列RFID读写器串口通信方式,命令函数以及命令帧和响应帧数据格式。给出了串口初始化、波特率设置以及标签识别与读取的程序代码。完成的演示程序运行效果良好,为下一步开发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基础。
  • 本文阐述了UHF RFID 标准中的编码方式的特性,介绍了matlab/Simulink 中S 函数的实现方法,重点用S 函数实现了RFID 的编码,以及对这些编码模块的封装,并做了基于这些模块的通信系统仿真。本文所做的工作可为基于Simulink 的通信系统仿真提供参考与支持。
  • 基于批量处理的特性,提出一个适用于供应链的可扩展的读写器.标签双向认证协议。在该协议中,后端数据库识别一个标签只需运行3次哈希函数和D(1ogn)次比较大小的运算,标签的计算量和已有的不可扩展的协议相当。提出的协议显著提高了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效率,并且满足其安全需求。
  • 针对密集读写器环境下的RFID读写器冲突情况,提出了一种通过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读写器分时操作来避免读写器冲突的方法,并设计了基于退火策略的混沌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读写器时隙分配的求解。首先,根据平面图着色问题与读写器防冲突问题的相似性,确定四时隙分时操作的防冲突原理;然后采用二维Hoeld神经网络建立四 时隙分配问题模型,并构造了满足冲突约束条件的神经网络能量函数;最后,通过引入混沌机制和模拟退火策略进行问题求解以使得算法具有较好的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与现有的分布式防冲突算法相比,该方法能够保证读写器具有更多的扫描标签时间和更高的标签扫描频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该算法求解读写器防冲突问题是可靠的、高效的。
  •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但其缺乏安全机制,无法有效地保护RFID标签中的数据信息。该文分析了RF1D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安全及隐私问题,提出了在RFID标签芯片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安全通信协议。该协议利用Hash函数技术实现了防止消息泄漏、伪装、定位跟踪等安全攻击。
  • RFID无线通信的方式和无可视性读写要求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针对RFID技术在安全隐私方面存在的威胁,在分析几种典型的RFID安全隐私保护方法的特点和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Key值更新随机Hash锁。该方法使用单向Hash函数添加随机Hash锁,并在每次通信过程中更新标签Key值,且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都经过了Hash加密,有效地防止了非法读取、位置跟踪、窃听、伪装哄骗、重放等攻击。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前向安全、负载小、效率高、安全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标签数目较多的情况。
  • IC卡可以分为接触式的和非接触式(射频卡),本文主要讨论存储卡和智能卡(CPU卡)这两种接触式IC卡的结构特点和读写操作,详细叙述如何使用DSP的GPIO(通用输入输出)管脚实现与各种IC卡进行通信,并给出了DSP函数实现。